竞技体育发展分析十篇

admin 3个月前 (02-04) 德甲 23 0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1-04

  Abstract:This paper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period, and expects the difference that motive system in college constitute in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o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submit to the conclusion: our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motive system, in addition to being subj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ush of national motive mechanism, still is influence by the related function dints, such as reform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etc. in the meantime, motive system in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s several cubism are mutually wrestle of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 is changed into substance appearance gradually by the virtual appearan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university; motivation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从政府的职能方面主要是指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从时间方面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1]。虽然这些转型不是同步的,但对变革中的中国影响深刻。而相对于我国体育来说,由于2008年奥运会特别需求,使得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2]”,其改革步伐暂时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但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体育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向社会化,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因此,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29届奥运会,将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推动力和拉动力,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改革与发展及演进态势进行详尽的分析。

  1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体育领域内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核心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因此,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改革方向必然走向多元化、社会化的道路。体育利益重新分布,最终导致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体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3]。

  1.2 体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

  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过程,新的体制、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必然和原有的体制、规范、行为产生冲突,而改革就在新旧矛盾的交织、改革与保守的较量、动力和阻力的抗衡中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民众的改革需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理性的知识分子、明智的官员和社会精英为代表的大众才是今后中国改革的推动者[4]。”更多讨论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推动,其中,社会需要是促使体育系统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而达到满足。所以,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向前发展的趋势[5]。因此,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体育和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早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的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其它领域而进行;第二,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必然要在体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世界体育接轨,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三,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落后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是体育行政权力,它为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直接动力[6]。

  1.3 体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系统论原理,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6]。体育体制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受到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对体育体制形成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就构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和资源调控方式的巨大变革,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转型时期,体育体制的发展,其体育利益主体将具有多元性特征,但国家体系仍将保存利益主体的地位。每个主体的目标,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执行不同功能的利益主体,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新的竞争格局,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运行[7]。

  2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演进态势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同样有权利与义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当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系统作为转型期竞技体育主体体系外的一支力量,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体系在多元化竞争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1.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补课、减少训练等措施,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2.1.2 “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尚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化,“体教结合”,不同于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够的。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等,都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两种不同体系形成冲突,制约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结果,高校只是把现有培养模式搬进校园,而没有着力去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教结合”的竞训模式。体育部门也没有在原有体制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个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2.1.3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的投入不足

  “体教结合”、高校办队道路暂时不能满足“奥运争光”的公共需求。鉴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转换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的决心,自然就缺乏构建新体制的规划,在“体教结合”、专业化的高校办队探索中,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

  2.1.4 “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他们长期游离于体育竞技比赛的主战场之外,既有体制限制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参赛机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竞技水平确实比不上专业运动员。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

  2.2 转型期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型

  在社会转型期,系统的运行动力分别来源社会需求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驱动,运动员主体在赛场争金夺银。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模式,属于供给推动型模式:而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发展的需求所引发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则属于拉动型模式。而在转型期,此两种外部动力模式都可能并轨存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高校竞技体育必须面临多个竞争主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动力系统由学校原动力、运动队能动力、运动员能动力的矢量和组成,而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随环境(文化、制度环境)变化,而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在完成体制模式改革后,高校运动成绩的表现并不可能保证立刻比原体制有大的进步。但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从而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3 转型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相应要创建高水平的体育,因为“体”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8]。“体教结合”是把本属于教育范畴的竞技体育“还本正源”,让竞技体育“回家”。因此,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高校的历史使命是转型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构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于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竞技人才,使得他们能在部级和世界级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远远不能和省市运动员抗衡,参与的大型比赛也仅仅是教育部组织的或者是学校系统运动会,几乎没有国家指令的夺牌任务,只是完成“为校争光”的目的[9],因此,动力源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需要,分别是:学校职能部门、教练员及运动员、管理者、少数合作单位等。这些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其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动力需求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自我竞技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成绩等;学校的动力为:提高大学声誉,获得经费资助,完成大学办学目标等;国家教育部门的动力是:提高国家教育系统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等。这些主体和动力受体,分别是高校的能动力源和原动力源。而其他高校外主体(俱乐部、行业及产业体协,以及原体制形式或者个人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竞争力量非常弱小,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对高校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比如目前对生源的竞争。多个主体在转型时期相互角力,构成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主体,通过体制和制度激励约束各个主体,使其产生能动力。但由于目前,虽然国家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却没有资金和其他相应配套制度和资源的支持,制度的激励措施也不够,造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兴衰主要取决与学校领导等个体因素,而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等,都是人或“法人”,他们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目前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出钱、出力、而不出效益的事情,因此决定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变性,但这种变性应该仅仅是改革中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国家的政策指向,激励各个主体产生能动力,随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当能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竞争主体时,高校将就被纳入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员主渠道的系列之中,这时,高校系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国家制度将会对高校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会逐渐由“局外”转变为“局内”,特别是国家为高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起作用,促使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国家不可能采取较激烈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这时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除含原体制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元素外,最重要的是由国家将为其添加转型压力,转型压力主要表现在对高校高水平办队质量的要求、竞技体育训练规律与训练目标、任务差异等[10]。

  外部动力在转型期也将有所变化:以前激励高校运动队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命令,训练领域内的人员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竞技夺标任务,完成为所属部门争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只受任务、计划和行政命令的驱使,只对计划负责。而在转型期,高校系统运行的动力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将分别来源于社会和自身需求以及行政命令等,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而形成的,并由此需求所驱动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的行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所以,学校的原动力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强,而学校原动力激发运动队能动力,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

  2.4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体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和多项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部分普通高校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体育人才,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射击队、跳水队,复旦大学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有些项目的训练条件甚至已超过了体校、体工队,个别省市体育局管辖的项目,已开始与高校通过资源共享进行了共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约20余万人[11],这样庞大的运动员群体将为学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这样,高校系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将逐渐形成以训练主体、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体系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除训练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动力在不同时期都存在外,国家及学校原动力由原来的“虚拟”(精神激励)状态逐渐转变为转型时期的“实质”状态,但因为国家一向奉行以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性改革,其直接考虑是希望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者,再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增量改革[12],所以改革的步骤是一个渐变过程,力的大小变化也是渐变过程,由原体制时期的直接作用于国家体工队(以计划形式),转变为部分作用于高校,转型压力从直接作用于国家原体系系统,转向部分作用于高校。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教育系统将独立承担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体艺[ 2005] 3号文件中,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3]。

  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展望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必须保证原体系的稳定,所以改革的推动力不足,而高校体系由于自身财力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自身的原动力也不足。但我们从国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它却有着美好的前景,因为其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关注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了体育与教育规律,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补充了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中的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求学、就业的价值取向[14]。所以,高等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专业队”难以突破的单一发展,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社会化”的公共生活领域。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阻扰,以及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将层出不穷,这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办队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且要把这种信念贯彻到整个队伍,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但是,我们知道,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由教育系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难度还很大,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快教育系统培养优秀运动员步伐的同时,整合高校建立适合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动力机制,才能加快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进步伐,完成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会.从转型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6,(9):1-5.

  [2]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5-7.

  [3] 张春合,陈中林,陈德林.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动力系统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16-18.

  [4]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5.

  [5] 张春合,吴金元,彭庆文等.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1-23.

  [7]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5.

  [8] 冯卫.论体育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

  [9]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0-43.

  [10]张春合,吴金元,谭红等. 转型期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14-117.

  [11]邵斌,丁海勇,何志林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0-72.

  [12]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3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实力;实力区域;空间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中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14-06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in China

  CHEN D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this study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There were two stable reg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ne was low-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Xinjiang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and the other was high-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al regression model (OLS),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we founded tha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 provinces was obvio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patial deprivation was presented;Four factors with “the region’s GDP”,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had strong explanation o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 had declined.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strength;spatial agglomeration;spillover effect;China

  竞技体育实力是一种由不同比赛成绩组成的空间数据。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与其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代表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数据也不例外;不同地理空间上竞技体育实力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这种特性导致竞技体育实力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即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变动对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产生外部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关于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1-5],然而从空间相互影响方面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来看,仅有少量文章将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的依赖性作为关键变量去考察。吴孟泉[6]以中国各省域在1984―2000年所获奥运会奖牌为统计数据,发现在20多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减弱-增强-减弱的波动性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事业出现集聚效应,西北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缓慢。陈颇[7]以第7―11届全运会奖牌总数为分析样本,得出近20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日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魏德样[8]以1959―2013年全运会奖牌得分为统计数据,发现中国省域竞技体育实力正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分布特点,其中“低-低”集聚特征更加突出。

  上述研究显示在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不同区域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确定空间依赖性的方向与强弱后,如何定量测量出竞技体育空间溢出效应;二是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的边际效应有何变化。因此,本研究以除台湾外中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为地理区域单元,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旨在强调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周边竞技体育实力状况对区域自身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缩小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差距和加强区域竞技体育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OLS模型中,残差的Moran’s I值为?0.285,表明残差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说明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OLS模型,将空间因素归并到误差项中,通过残差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SLM模型与OLS模型相比,LR值为4.266,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SLM模型与OLS模型存在差别。空间滞后变量系数ρ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空间溢出弹性系数达?0.266,表明相邻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变动1%,空间溢出效应能使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反方向变动0.266%。两种模型相比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显著性基本不变,不过SLM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分别下降超过0.05%和0.2%,说明在OLS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这两个变量的边际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现象,因此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将空间溢出效应剔除后的系数值才是这两个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无偏的边际影响值。可见,SEM模型优于OLS模型,且λ为?0.934,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λ是衡量相邻区域的被解释变量对本区域同类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因此本研究中λ的估计结果表示周边相邻区域的加权竞技体育实力上升1%,本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将下降0.934%。

  SLM模型和SEM模型均显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整体表现为负空间外溢,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即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弱化,或周边区域竞技实力的增长会导致本区域竞技实力的弱化。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区域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竞技体育实力高增长的省市(自治区)没有带动周围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增长,反而剥夺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机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为实现奥运战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植和培育部分省市优势项目,使得强者更强,但却减缓甚至阻止其他周边省市在这些项目上的发展,从而导致其竞技体育实力整体上的下降。另外也可能与各省市(自治区)自身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运动员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而导致竞技体育人才、技术服务等因素流动有关。因此,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各自的竞技体育目标和选择发展路径时,应在依靠竞技体育强实力区域的基础上,尽量弱化其对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强实力与弱实力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同步的事实,了解由竞技体育实力差距所引起的竞技体育要素的流动,通过制度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空间关系,用政策来引导中国竞技体育区域间共同快速发展。

  3 结论

  1)地理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是分析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局和局部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均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都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溢出效应加强。

  2)中国已形成两大稳定的竞技体育实力区域,即以新疆自治区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低低集聚区”和以四川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高低集聚区”。另外由于主办省效应,使得主办省与相邻周边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

  3)空间模型显示:地区GDP、居民消费水平、运动员发展人数和教练员发展人数4个因素是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以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最大。空间模型也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

  为了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发展,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研究,也可为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为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体育领域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鉴于指标选取本身的局限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罗智. 我国全运会竞技集团实力差异及时空变化轨迹[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69-72.

  [3] 李真. 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地区格局分布与对比分析――对十运会排行榜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37-1139.

  [4] 刘志杰. 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区域性差异梯度分析与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沈丽娟,熊焰,崔志翔. 第12届全运会主要省市竞技实力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3(8):46-48.

  [6] 吴孟泉,赵玉. 中国奥运奖牌空间分布区域性差异的Moran’s I指数分析研[J].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3-9.

  [7] 陈颇.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 体育科学,2013,33(10):71-77.

  [8] 魏德样,魏胜敏,雷雯. 建国以来省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集聚演变――基于ESDA方法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77-81.

  [9] LUC A. Spatial economics:methods and model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1988.

  [10] 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11]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 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137-143.

  [12] 张洪波. 省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统计研究[D]. 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 王国凡,薛二剑,唐雪峰. 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奖牌数预测研究――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5(1):86-90.

  [14] BERNARD A B,BUSSE M R. Who wins the Olympic Games:economic resources and medal tota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1):413-417.

  [15] DANIEL K N,AYFER A. A tale of two seasons:participation and medal counts at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R]. Wellesley College Working Paper,2002.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竞技体育 发展 前景 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前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出发,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和研究成果,并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登录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查阅与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前景等有关的优秀论文和有关的学术期刊刊载论文几十余篇。

  1.2.2逻辑分析法

  首先说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举国体制’产生的依据和原因;其次通过我国‘举国体制’产生的依据和原因,研究分析我国体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来认识到我国体育制度还处在很不合理的状态,特别是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方面相对落后,需要我们来积极的去研究与转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列举我国竞技体育转型的方法与方向,最后得出结论与建议。

  2.研究与分析

  2.1竞技体育成果丰硕

  新中国60余年来国家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从来都不单纯是应付赛场竞争,而是与洗刷历史屈辱、展示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寻求国际认同、提升国际地位等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全面实施“举国体制”,完成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就成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

  2.1.1我国国民体质呈下滑态势

  2000、2005年我国相继对3―69岁的国民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体质监测。监测的结果表明在我国政府的重视下,国民体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000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较20世界90年代呈增长趋势,但是也显示出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2]。国家体育总局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05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比2000年提高了075%”;“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为9914,比2000年降低了085%;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为9035,比2000年降低了965%”。这表明2005年的国民体质总体水平在2000年的基础上又略有提高。

  2.2.1竞技体育文化

  现代奥运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已经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所获得的51 块金牌是中国竞技体育所能达到的高峰,但是中国从北京奥运会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金牌或者经济收入,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盛会。我们应该看到竞技体育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竞技体育的文化,就是关于竞技体育的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其文化特征的研究。在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竞技体育文化可以说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但是这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而在制度文化层面,由于现有体育管理机制还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经济背景的变化,新的体育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2.2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和结果异化分析

  长期以来,为了配合国家的强国战略,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我国竞技体育选择了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金牌、奖牌、名次等物化结果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价值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以及彰显竞技体育本质属性的“人”消失了,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逐步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是人类追求不断超越、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彰显人性自由、关注人的主体尊严、实现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生价值观的时间活动。

  2.2.3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退役办法

  我们知道竞技体育运动是青年人的代表运动,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项目的优秀选手分别可在1 4 ~ 2 2 岁之间达到个人的竞技高峰,延续4 ~ 8 年后,其竞技水平逐年下降,运动员陆续停止训练和比赛,继而面临退役从业或就学的抉择。在这方面虽然国家目前对这些运动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运动优势,国家专门组织一个部门管理全民健身运动,对于愿意在部门工作的优秀运动员国家直接给予其部门职位,把这些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都利用起来,来带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对于愿意自主创业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国家给予政策鼓励,邀请他们成立大型俱乐部带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中来,这样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人积极性也提高了,参与的人也多了,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健身的方法也科学了。

  3.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构成、竞技体育在观念、制度、文化、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与我国历史相联系,是我们洗刷屈辱的一个重要使命项目,同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国家应该给予大力的扶持发展,目前竞技体育已经初有成就,从国情和大局出发,国家应该对我国体育制度作一定的调整和落实。从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国家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略有成就;而社会体育方面,从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来看可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还有待于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力度;在体育产业这块发展也是较落后的,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水平和社会体育发展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德喜.社会转型与体育功能的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2(12):13-15.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5

  论文摘要:为实现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叶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准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认真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是把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以前政府一家办体育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分散化和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生急剧和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自身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加以审视,以便实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它具有严谨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具有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还具有赶超民族、国家、信仰、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深刻影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人们已充分意识到21世纪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繁荣、社会利益的结构变化,导致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竟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使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国家的体育资源更为有效的得到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那么就要对竞技体育投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目前,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的方法,而对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般概念可表述为分析评价项目对实现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保证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体育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体育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中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投资与体育发展、投资与体育管理、投资与体育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都是体育社会评价的范畴.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等予以分析,使各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其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休优化,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以确保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就可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竟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可以协调国家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使人的活动互相协调,使财物的供应得到适当满足,使人和物的管理手段围绕目标而发挥作用.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朝设计的战略方向前进,一旦偏离,立即纠正.还有助于向各级管理部门枪人目标信号,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操作和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促进项目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以整体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系统,财政经费、物质技术基础、职工队伍和教学科研机构等,这也是竟技体育取得效益的资板,它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德定性.为了实砚竞技体育的事业目标,这就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各资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体育社会的祖定与发展,使体育项目的决策建立在社会可行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竟技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予以投资,然而投资计划和决策的关键应是投资的效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应促进人们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制订出最佳的决策,通过资源的运行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选取“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的模式应该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转贴于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必须先确定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所谓“体系”是指由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这种组合决不是杂乱无章或任凭主观随意拼凑的,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联系的,说明事物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它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大系统,可以科学、完整地表述和深刻揭示其内部、外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建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各级体育领导部门及时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情况,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编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指标体系时,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3.1.1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特征,从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看,指标体系必须是竞技体育内在联系的科学反映,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1.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应有体育事业的共性指标,这是由体育所属行业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但是竞技体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1.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选择指标时一定要从统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根本无法实现统计任务.

  3.1.4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定必须名称简明,含义确切,必须符合统计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

  3.2指标体系.定的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分析、社会指标体系及系统科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体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对竟技体育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能够反映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

  3.2.2问卷法:在研究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就具体指标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3.2.3逻辑分析法: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竟技体育社会评价实践,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初设指标逐一论证并进行筛选,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6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关键词:体育活动 经济 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体育经济的核心内容,而以体育活动为主体的体育经济也成为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年增速在20%以上,远超其他行业。而体育活动不仅对体育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整个经济系统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关于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唐雪凌(2012)从理论上研究了体育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认为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将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刘卫(2003)针对体育观赏活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李乃琼(2009)认为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徐碧君(2000)认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对人、对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此,本文通过研究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利用投资模型、消费模型深入分析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影响途径。

  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

  (一)体育竞技市场

  体育竞技市场也叫职业体育市场,是指由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而组成的经营市场。随着竞技市场的不断发展,大量企业资金进入,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成立,成就了一批批专业教练,也培养了一批批参赛成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竞技市场从无到有,迅速扩散,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体育竞技项目也越来越丰富。这种市场体系由门票、会员费等多种收入渠道形成,并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前企业界的赞助对体育竞技市场影响非常大,并且企业广告效应对其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非竞技市场

  体育非竞技市场是指职业体育以外的市场。相对于庞大的体育竞技市场,体育非竞技市场的规模更为宏达,基本遍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社区(村)、学校以及企业等任何社会组织。我国体育非竞技市场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在竞技市场发展之前其规模有限,随着竞技市场的发展,其规模也不断扩大,竞技市场的市场效应对非竞技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我国当前非竞技市场看,我国农村、城镇大部分社区和学校都安排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绝大部分企业也会经常安排体育活动。非竞技活动市场发展也应用到各种智力开发等精神活动中来。

  (三)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

  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也叫体育用品产品市场,是指除了体育活动本身与体育活动需要直接利用的、与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产品市场,例如体育需要的器具、服装、设备等。专业性产品市场依赖于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在不断扩大,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都会不断发展,而这必然伴随着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的发展,因此其潜力非常大。

  (四)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

  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是指不是体育活动直接利用,但与体育活动关联的产品,比如体育纪念品以及体育商业服务、广告、电视转播权等产品市场。扩展性产品市场与体育竞技市场、非竞技市场的关系与专业性产品市场有所不同。后者是互补的关系,二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的发展往往后于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的发展,其一般达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之后顺势产生,并且不断扩大,二者是有一才有二的关系,但是二者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体育活动广告,在广告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了体育理念和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消费动力并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体育活动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消费过程本身就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了各种产业。围绕着体育活动形成的体育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消费看,假设消费可变,体育活动对经济影响就可以从供求模型中具体展示。体育活动表现为四种经济形态,即体育竞技市场、体育非竞技市场、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和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这些市场的不断扩大,本质就是消费的不断扩大,因此在体育活动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就是消费的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假设在一个时间点,经济系统的供求状态如S1曲线和D1曲线,S1代表经济中的供给成分,D1代表经济中的消费成分。供给和消费的平衡点E1就代表区域的经济状况。假设体育活动的消费没有对其他消费产生负作用,那么体育活动就会刺激消费,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量,因此消费曲线D1就往右上方移动,假设为D2。由于供给曲线不变,因此供求平稳点变为E4,那么经济总量从E1上升为E4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消费的增长同时会拉动供给变化,因此供给曲线也会向上移动,假设移动至S2。因此,供求平衡点就会上升至E3。因此,在没有机会成本的前提下,体育活动能拉动消费,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践中,体育活动的发展确实对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拉动投资并提高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体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生产活动,生产必须有投资,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必然影响投资的变化。投资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经济发展。假设我国存在更多储蓄,这些储蓄可以随时转化为投资,那么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图2来分析。在一定时间点,即初始状态时,投资曲线为I1,P1为储蓄,投资和储蓄平衡点为K1。由于投资可变,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会改变投资虚线,促进投资,因此投资曲线往上移动,假设至I2曲线。那么投资总额从K1移动到K2。那么在K2状态下,由于投资的不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不断增加,即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如果体育活动发展迅速,在消费力度强劲的情况下,即投资回报率高,那么体育活动不仅改变了投资,而投资也会促进储蓄曲线的改变,那么储蓄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投资。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拉动投资来提高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引导消费并改变消费者偏好,调整经济结构

  假设消费总额不能变化,那么体育活动消费必然引起其他消费降低,因此体育活动消费必然以牺牲其他行业的消费为前提,体育活动的发展会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体育活动的发展不会改变经济总量,但是会改变经济结构,如图3所示。假设人们只存在两种消费,体育性消费T和非体育性消费F,那么C(T)+C(F)=H,其中H一定。因此,如果在一个时间点,消费平衡在位于G1,那么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消费会不断增加,那么其他消费就会减少,假设减少到G2。那么为了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居民必须牺牲同样额度的其他产品消费,因此居民消费的总体价值不变,也就是社会消费总额不变。消费不变,经济总量不变,改变的只是经济结构。因此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体育活动的发展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引导投资结构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假设投资总额不变,那么投资只能进行选择,要么投资体育活动,要么投资其他产品。也就说,体育活动发展依赖的投资必须以牺牲其他产品的投资来满足。如此,体育活动的发展会减少其他行业的投资,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图3所示,假设只存在两种产品进行投资,体育性产品T和非体育性产品F,那么I(T)+I(F)=L,其中总投资L一定。在一个时间点时,即初始状态下,投资的平衡点在G1,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活动投资会被看好,投资方向会改变,投资平衡点会从G1移动到G2。由于总投资L一定,体育活动投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投资减少。因此为了满足体育活动的生产需求,其他投资必须同等额度的降低。因此,在投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体育活动的发展会改变投资结构,影响经济内容的改变,从而影响经济结构。

  结论与建议

  综上,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在增长型社会中,消费会不断增长,投资不断增长,那么体育活动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而假设在稳定型社会中,消费不会增长,投资也不会增长,即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时,体育活动的发展会通过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实现,即体育活动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结构改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市场化体育活动,以体育竞技市场带动其他市场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属于增长型社会,消费增长强劲,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市场化体育活动,也就是将体育经济市场化,是拉动社会资金支持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体育活动的四个经济表现形态可以看出,体育竞技市场对其他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市场化体育活动,首先是将竞技市场市场化,促进竞技市场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形态市场的发展。

  第二,有序促进体育活动的发展,防止体育经济产生过多泡沫,抑制其他行业的发展。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投资和消费的替代性所致。在增长型社会,一定的体育活动发展会拉动消费,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限,体育活动过快发展必然会存在泡沫,不仅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会影响其他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恶化。

  第三,促进消费,引导投资,促进体育活动平衡发展。发展体育活动首先应该促进消费,在消费带动下引导投资拉动,从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体育活动的平衡发展是指,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四个表现形态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衡四个市场有利于增强其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整体消费提高,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雪凌,刘金秀.体育活动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2.刘卫,杨刚.体育观赏活动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3(2)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G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5-03

  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avy Industry Zone

  PAN Shu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rrangement task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s of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are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level,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sports institutions, whi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制高点,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引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本文从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调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取自大连市、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等4市,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91%。这些对象分别属于425个非体育家庭和303个体育家庭;所有对象中具大专以上文化者486人。把所选4个市分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连、沈阳)和相对不发达地区(朝阳、铁岭)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0计算机软件处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包括3类共计可回答70个问题。问卷的第一类为答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类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调控的评价,第三类为评价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

  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各组别、各问题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0.00程序下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所属家庭(表1)

  表1文化程度和家庭情况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25.59%,非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1%,所以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的思维观念和重视文化程度修养比例高。

  2.2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态度(表2)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有61.9%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和非体育家庭有60.6%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不愿意比例稍低。

  表2家庭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表3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 10岁以下孩子72.9%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1~15岁51.6%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体育训练;15~18岁51%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8岁以上69.4%家庭不愿意子女从事运动训练。x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家庭愿意和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

  表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家长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的两个市(大连和沈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所占比例大连占63.6%、沈阳占62%,不发达地区的两个市(铁岭和朝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比例朝阳占60%,铁岭占60.8%。不发达和发达两地比较是发达地区占的比重大。说明人们还有旧的思想观念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从侧面给竞技体育界提出了对我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合理、竞技体育队伍风气不正。

  3分析与讨论

  3.1竞技体育对人力资源调控态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类家庭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远低于不愿意从事训练的比例,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首先是体育工作者普遍待遇低,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之外,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而且我国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过宽,成才率过低,家庭和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回报较少的竞技体育。其次是国家对教练员的投资少,缺乏规范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和方法,以致出现短期行为,用急功近利的“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教练员。昨日还是驰骋在运动场的运动员,今天却成了教练员。这些人执教的方法还是“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非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对他们教育和继续教育又长期无法保证,使不少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影响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迅速掌握。我国体校文化学习氛围差、学生素质低,也是另一个影响社会和个人投资竞技体育以及人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人们对体育不正确看法(特别是非体育家庭)。即搞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且成才率低还影响文化学习,一旦成不了才,便影响了一生,因而人们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

  3.2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由表3看出,孩子在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中考和将来的高考,试图把竞技体育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不愿意者逐渐减少,不愿意的比例出现下降;但一旦发现孩子无法借用竞技体育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再次反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比例再度上升。研究发现,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可加分”、“中考体育必须及格”、“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等。这反映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为数仍然不少,问题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样既能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又是改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素质的重大举措。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素质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资源应该是不会枯竭的,但任重而道远。

  3.3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沈阳、大连两市与相对不发达地区铁岭、朝阳两市家庭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可见,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多于愿意的家庭,不愿意的程度x2检验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原因有经济收入可满足子女读书的需要,也有传统思想的问题。至于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原因则可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家庭补偿多,家庭承担比较困难。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得到回报慢等原因,也是导致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的原因。

  3.4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

  《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水平也会越高,从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是:

  第一要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第二要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第四要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是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作用,而要发挥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具体原因如下:

  1)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专业队、依托市场发展的职业队、依附于各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实体,而不管是对于哪一类型的运动队,都必须遵照我国整体发展竞技体育的需要谋求发展,国家必然要对这些不同人力资源实施调控。

  2)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政府的模式,政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必须为国家调控,并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3) 当前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实施了调控。

  4)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国家和人民对竞技体育要求和期望却很高的情况下,政府控制竞技体育的职能不能削弱,只有当市场机制逐渐完备、社会逐步成熟之时,政府才有可能将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

  5) 另外,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6)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赛事及谋求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考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均必须有赖于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调控。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确存在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体育资源调控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更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更不愿意投资于竞技体育。但是适当的政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助于储存和开发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竞技体育的经济回报率,对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存和开发具有调节作用,竞技体育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4.2建议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调控体系。从前面表中可知,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数的比例低,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若想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就要礼贤纳才,积极发现人才、广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要建立由决策系统、协调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政监督、组织协调的水平,要在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

  2) 营造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及合理流动。要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体育人才的进修、升学、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积压、不浪费、不屈才、不抑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保险机制点。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投资运营机制,加强保险供给方的责任监督机制,强化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监管,注重竞技体育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普通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加强对体育干部、教师、教练员、科技人员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4).

  [2] 李富荣.继续积极推进教练员培训工作深入发展[J].2000.2-4.

  [3] 司虎克,蔡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9,19(4):37-40.

  [4] 肖林鹏,赵云宏,赖其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2003,(5):13-14.

  [5] 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6] 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7]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李佑发,魏高峡,陈谷.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 蔡文利.关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投稿日期:2005-10-14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足球魅力;竞技体育;商品;效用性

  足球魅力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对足球的热衷程度无法想象,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在德国世界杯赛事上,比赛未开始之间则已经有国际大型企业开展相互之间的竞争,为了博得“眼球经济”的胜利。但反观一些不受瞩目的赛事,则竞争十分平淡。在上述的强烈对比中,发人深省。

  一、探究足球魅力

  1.观赏魅力

  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使得球迷为之疯狂。足球作为一项集体的运动方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已经逐渐形成战术体系以及技术阵容,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行为以及攻防关系,构成了一场精彩与激烈的赛事。评判一场足球赛事的精彩程度,观赏性的要求至关重要。精彩的比赛,进攻方精彩的传球、巧妙的配合以及进球的流畅度都能够令观众疯狂;防守者的围追堵截、断球等技术,同时令人叹为观止。只有在两者交替模式下,才能够体现出足球的观赏性魅力。

  2.竞争魅力

  足球比赛的对抗十分激烈,竞争性较强,具备一定的竞争魅力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参与比赛的双方球员不单单需要体力、技巧等方面的较量,更需要发挥出智慧,强化团队协作的模式,进而将其转变为一场激烈的赛事。但探究其本质要求,竞争魅力贯穿始终。竞争本就作为一种激烈的方式,将其放在足球比赛中,则能够将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3.吸引魅力

  吸引魅力,则主要是指能够紧紧的抓住观众的心理。足球是圆的,则说明足球比赛的结果不可预知,每一只球队不管是在实力层面还是在足球比赛方面,都具备无法预知的特点,经常会出现弱队战胜强队的状况,意外与惊喜贯穿足球比赛的全过程,这也是足球吸引观众的重要一点。

  二、自足球魅力谈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

  1.增强足球赛事结果悬念

  结合足球比赛的实践分析可以发现,在一场足球赛事的进行中,实力相当的队伍之间实现竞争,比赛结果难以预测,这类别的足球赛事更能够吸引观众。并且一旦在足球赛事当中出现大逆转的状况,则该话题也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反之,足球魅力则无法得以展现。想要自足球魅力的视角,探索竞争体育的商品效用性,需要结合一个国家足球团队的本身进行分析。修改足球比赛的规则,增强比赛的不可预测性,最大限度上发挥出竞争强度。而作为强队而言,则需要调整自身心态,坦然面对规则的修改,将技术以及人才进行输出,使得该项运动得以快速发展,发挥出竞争体育的商品效用性,为比赛结果设置悬念。

  2.比赛紧紧围绕观众进行

  商品效用性的分析,应该将观众作为基础的切入点。足球比赛的开展,各个情节的紧凑性,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观赏性特点。当然,这一控制点需要具体把握,掌握节奏。一场比赛的进行,需要具备发生、发展、高潮的全过程。例如我国古代的斗虫,一个回合之后,由经验丰富的高手进行“引草”。该方法的具体作用主要是针对领先者进行鼓励,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斗志。而对于暂时落后的对方,应该适时调整战术,控制比赛的结构。在美国NBA赛事中,则通过暂停部署的方式,使得比赛更加精彩。足球比赛中,暂停以及布置战术的方式也已经被采纳。

  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应该在竞技体育开展中将比赛进程紧紧的围绕观众开展与进行。商品效用作为消费者在商品当中获得的满意程度,比赛赛程与比赛结果以观众角度出发,安排激励的竞争赛事,为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奠定基础保障。

  3.以服务市场为基础导向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完善,呈现出上升期。同时,市场经济领域当中的内在规律也已经逐渐的渗透到竞技体育领域当中。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财政进行拨款,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结合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不容乐观。竞技体育想要实现商品化改造,则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优势,以服务市场作为基础的导向。在整个市场当中,资源十分丰富,有助于竞技体育发挥出商品效用。竞技体育进入市场化的发展领域中,探究市场当中的不均衡。作为运动队而言,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意识,面对市场化的改造步伐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将其作为政府的附属单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在主观层面上,还应该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的途径,将社会资金引入竞技体育当中,积极的创造条件,为宏观管理的实效性奠定基础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探究市场发展模式,积极探究市场运行机制,例如举办职业联赛等赛事,为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提升奠定基础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足球自身魅力的基础之上,分析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自营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以及构建与市场为导向服务机制的基础之上,为竞技体育商品效用性的提升提供坚实基础。竞技体育关注度的提升,使其能够主动与市场构建良好的机制,为观众提供服务,增强商品效用性。

  参考文献:

  [1]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0(01):86-88.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9

  >> 高校电子竞技体育探究 体育不是电子竞技的出路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来了 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阳光路上 行走在设计路上 行走在德育路上 我国体育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研究 体育明星也爱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的理论分析 电子竞技与体育教学之我见 为电子竞技而生 电子竞技场 电子竞技需要伯乐 电子竞技需要NFC 电子竞技亚文化 电子竞技概念考 电子竞技的位置 电子竞技,谁的竞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何慧娴.让数字演绎体育无限精彩[J].体育文化导刊,2004.8:3-7.

  [3]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组.为什么把电子竞技运动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J].中国体育报,2004-01-13.

  [4] 电子竞技的双重未来v互联网周刊.2004-01-26.

  [5] 黄璐,张玉眀,电子竞技运动若干理论问题商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6-8.

  [6] 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21.

  [7] 王同胜.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52.

  [8] 周奕.“不必刻意区分网游竞技和电子竞技”[J].电子竞技,2011-04-08.

  [9] 冯寅.体育不是电子竞技的出路[J].电子竞技,2010-10-09.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互动关系

  体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项人类自我完善的精神文化,体育最初与教育、劳动、娱乐、军事、医疗、祭祀等活动处于一体化,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的状态而存在,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分。文艺复兴之后,英国的户外竞技体育和欧洲大陆体操奠定了近代体育的基础。工业革命及欧洲文化的传播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生根、发芽。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此后世界各国的竞技运动发展更快,传播更广。竞技体育不仅成了教育青年的绝好手段,也是向青年培养公平竞争,坚忍不拔精神和遵守法律理念的难得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适,经常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群众体育悄然兴起,与竞技体育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竞技体育在径赛规则的支配和现代科技的支配下,向着国际化、标准化、公开化、科学化的道路迅猛发展,成为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日益突显其前沿性、标志性和象征性的特质,群众体育则沿着深入群众,融入生活的方向发展,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大众健身运动和大众娱乐运动。为了更好的分析论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确定它们的概念。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概念

  伍绍祖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理论,做好我国体育工作》这篇文章中说:“体育有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分。竞技体育指运动员所进行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取得竞技比赛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训练、比赛等活动。”本文中的竞技体育指的是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

  首先群众体育的概念是指广义的群众体育对应于竞技体育,是指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学校、厂矿、企业、事业、机关以及城镇和农村等开展的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社会成员为了达到或保持自身的身、心、群(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健康状况,提高人口素质,自愿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与身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除竞技体育之外的所有体育,一般也称大众体育。狭义的群众体育不包括学校体育和武装部队的体育,一般也称为学校体育。本文所论述的群众体育是广义的群众体育。

  其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哲学层次上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对立统一关系。所谓对立统一,是指两者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两者在一定层次和范围内的差别性。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互动关系。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激励、指导和示范作用

  竞技体育是体育中最直观、最显性的部分,它往往能振奋民族精神。1968年,捷克冰球队战胜苏联队后出现举国欢腾的盛况。我国1959年容国团第一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激励了广大群众参加锻炼,因发了长达几十年的乒乓热潮。中国女子排球的“五连冠”和“人生能有几回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都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少年以及国人。不仅对体育界,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竞技体育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战术经验等方面的借鉴,有利于群众体育向合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竞技体育在观赏方面能吸引广大群众,有可能把间接的体育人口转变为直接的体育人口,能有力地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竞技体育科技含量高,是展示世界科技成果的一个橱窗,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康复手段等成果加以转化,可以提高群众体育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群众的锻炼服务,它可以加强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三、竞技体育能培养和造就群众体育骨干

  竞技体育的人才来源于广大群众,它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淘汰一般的体育练习者的过程。但是竞技运动能发动、吸引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正如顾拜旦所说:“为吸引100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有50人从事运动;为吸引50人从事运动,必须有20人接受专门训练;为了吸引20人接受专门训练,必须有5个人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他们有很好的体育实践经验,退役以后,可以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辅导员,成为指导群众的骨干力量。如前国家女篮队长宋晓波退役后组建了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参加,原足球运动员高丰文也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足球学校,朱建华也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跳高俱乐部。根据资料分析,现在全国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缺额很大。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体育母项下的两个子项。它们在目标和手段上具有同一性,都是利用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体育功能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要协调发展,也就是使两者的优势互补,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使我国体育事业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使效益最佳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0.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十篇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十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